摘要
本报告立足于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对2021年内蒙古马铃薯价格和景气指数进行深入解读。2021年,内蒙古种薯价格指数呈现年末翘尾走势,指数在12月收于全年最高点;商品薯价格指数震荡下行;淀粉价格指数上行乏力。行业景气指数保持稳定运行,其中,经营类景气指数波动较大,信心类景气指数保持强势。最后,针对马铃薯产业发展问题,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打好马铃薯种业翻身仗;二是整合淀粉企业资源,优化资源配制;三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做好马铃薯库藏存储工作。
一、2020年内蒙古马铃薯价格指数运行回顾
(一)种薯价格指数保持强势
2020年,内蒙古种薯价格在每轮销售期内均呈上升态势,具体运行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1 2020年种薯价格指数运行走势
注:2020年5月~9月,种薯未交易,故用虚线代之。
一季度,春薯种植期到来,内蒙古种薯交易迎来销售风口期,价格指数顺势上涨。2020年1~4月销售期内种薯价格指数持续上行,于4月达到本年度最高点124.37点,较年初上涨11.93%。10月新一轮种薯销售期开始,种薯价格指数从113.30点开始稳中带升,至115.01点年末收尾,较1月上涨3.51%。
(二)商品薯价格指数高位运行
2020年,内蒙古商品薯价格指数走势分为大幅上涨、小幅下跌、基本稳定三个阶段,具体运行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 2020年商品薯价格指数运行走势
年初,受到疫情影响商品薯价格大幅上涨。一方面冷链中检测出新冠病毒,马铃薯进口受阻,国内商品薯价格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国内开启居家隔离防控措施,马铃薯作为易储存、口感好的食物受到追捧,亦推动了商品薯涨价。1~2月,商品薯价格指数环比分别上涨7.94%、10.11%。4月之后,随着南方各产地马铃薯进入收获期,商品薯价格稍有回落,但仍处高位。9月,秋薯开始小量上市,供应的增加,导致商品薯价格出现下调,而后逐步稳定运行。截至12月,指数收报于119.82点。
(三)淀粉价格指数先升后降
2020上半年,马铃薯淀粉价格指数基本平稳运行,9月价格指数开始回落,之后再次进入稳定区间,具体运行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3 2020年淀粉价格指数运行走势
1月,淀粉价格指数收报于115.17点,为全年最高,环比上涨9.55%,2~7月运行平稳,8月小幅下跌,9月指数下跌最为明显,主要原因在于秋薯小批量上市,淀粉加工厂恢复生产,市场供应量增多,淀粉价格出现下调,10月开始小幅回升,11月和12月保持稳定,指数最终收报于106.22点。
二、2021年内蒙古马铃薯价格指数运行情况解析
(一)种薯价格指数年末翘尾
2021年,内蒙古种薯价格走势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年初的小幅慢涨,第二阶段是年中的平稳运行,第三阶段是年末的翘尾走高。整体来看,价格指数呈现走高趋势,并在12月突破120.00高位。指数具体走势如下图所示:
图4 2021年种薯价格指数运行走势
内蒙古马铃薯种植期一般是在每年的4月份,9~10月份开始收获,因此种薯交易一般集中在10月至次年3月期间。2021年1月,种薯价格指数小幅走低,收于112.46点,环比下跌2.22%。随着种植期的来临,种薯交易市场逐渐活跃,在需求端回暖的刺激下,2~3月指数连续攀升,3月指数收于116.43点,较1月上涨3.53%。二季度期间,种薯市场出现降温,交易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价格指数小幅下跌至116.03点,并一直保持至三季度。第四季度,内蒙古马铃薯进入大量上市阶段,种薯行情有所回升,指数出现年末翘尾情况,12月,价格指数收于年内峰值123.91点,较1月上涨10.18%。总体来看,在种薯销售期内,2021年种薯价格呈上涨趋势。
内蒙古马铃薯种薯分为费乌瑞它、荷兰十五号、黄金薯D1、冀张薯12号、兴佳和尤金等六大类,2021年,黄金薯D1和尤金两个品种种薯价格全年保持稳定运行,指数分别收报于88.24点和115.71点,其余四大类品种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指数具体走势如下图所示:
图5 2021年部分种薯价格指数运行走势
分品类来看,四类种薯价格走势各有特点。就价格调整幅度来看,冀张薯12号表现较为亮眼,在年初和年末两轮销售期内价格均有上涨。一季度价格指数先抑后扬,从2020年12月的141.67点回落至2021年1月的130.56点,3月份出现小幅反弹,收报于137.22点。10月,种薯市场逐渐活跃,冀张薯12号凭借其具有耐寒特性,适宜在冷凉地区生长的优势,迎来了新一波的销售契机,价格明显提升,价格指数收于155.93点,环比大幅上涨13.63%。11月,冀张薯12号价格指数进一步上扬,收于166.33点,为近两年来价格指数最高值。
费乌瑞它品种价格调整主要集中在第一轮种薯销售期内,一季度价格指数和总价格指数走势一致,经历了先跌后涨的过程,1月指数收于140.25点,环比下跌2.89%,而后逐步上升,3月指数收于148.30点。进入二季度,价格指数回落至145.93点,并稳定运行至年尾。
兴佳品类种薯价格指数前期运行平稳,11月价格指数有所上涨,随后再次回落至100.00点。
荷兰十五号种薯价格指数,3月升至109.09点后平稳运行至11月,12月指数上涨至全年高值127.27点。从各项指数的走势来看,内蒙古种薯在年尾的销售期内价格更显紧俏,出货情况也优于年初。
(二)商品薯价格指数震荡运行
2021年上半年,内蒙古商品薯指数波动幅度较小,整体承压微幅下行,市场整体交易行情较为疲软,价格指数在119.00点左右浮动。下半年,在秋薯逐步上市的推动下,价格指数呈小幅震荡走势。指数具体运行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6 2021年商品薯价格指数运行走势
上半年,内蒙古商品薯价格指数高点出现在2月份,指数收报于120.10点,环比上行0.23%,在季节性波动和菜价上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指数呈现小幅走高趋势。3月开始,商品薯价格重心开始下移,连续两个月环比走低,最终稳定在119.42点。此轮价格小幅下行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南方产区春季马铃薯开始上市,北方客源南移,交易市场逐步冷却;二是北方马铃薯库存量处于高位,供需错配,商品薯价格上行动力不足;三是气温转暖,蔬菜种类增多,菜价出现季节性下跌,强化了对马铃薯的消费替代。
转至下半年,商品薯价格波动幅度增大。7月,内蒙产区新薯采挖面积不大,购买商拿货意向不高,走货量有限,价格指数稳定在119.42点,9月,新薯上市,客商开始分流至内蒙产区进行采购,但因天气多阴雨原因,马铃薯质量参差不齐,优质货源价格坚挺,支撑价格指数上移至年内高位123.64点。但随着待售货源量的增大,内蒙产区商品薯消化放缓,买家拿货挑拣压价现象严重,价格再次滑落,12月价格指数收于119.14点,环比下跌3.64%,为本年内最大跌幅。
相比2020年,商品薯价格指数“跌多涨少”,仅1月和11月有所增长,其余月份同比下跌,最大跌幅达8.60%。
图7 2021年商品薯价格指数同比运行走势
受2020年马铃薯价格偏强影响,2021年春季作区扩种明显,导致上半年全国马铃薯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尤为突出,低位价格运行时间持续较长,部分地区更是在春季新薯上市期间价格开创近年新低。受上半年低迷价格打压,下半年上市的北方作区在种植面积上普遍低于去年,这给马铃薯价格回暖带来了一丝动力。但在岁末年初之际,天气持续偏暖,马铃薯市场潜在的多充利好因素并未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商品薯价格不升反降,买方心态逐步谨慎,市场行情再度进入下跌模式。
从细分品类来看,226号、荷兰十五号和V7类三类商品薯价格波动较大,且价格调整多集中在下半年。
图8 2021年部分商品薯价格指数运行走势
226号商品薯价格指数全年处于高位运行。在秋薯少量上市期间,226号商品薯价格指数表现突出,8月指数环比大涨18.75%,向上冲高收于155.79点,9月短暂回落后继续保持向上趋势,11月指数收于年内峰值173.38点。
荷兰十五号品种1月价格指数收报于104.63点,3月上涨至109.86点,随后回落至103.52点平稳运行至7月。8月,价格指数再次上扬至112.94点,环比上涨9.10%。
V7品种因其烹调方式多样、口感俱佳的优良特性,在2021年秋季马铃薯市场关注度同样较高,成交价格相对于其他品种偏强。12月,指数收报于108.43点。
(三)淀粉价格指数年末偏弱
2021年,马铃薯淀粉市场整体偏弱,9月前价格指数尽管波动幅度小,但是仍保持升势。进入四季度,随着新薯的集中上市,淀粉工厂进入集中加工期,供应量逐步增多,需求端却略显疲软,供需错配导致淀粉价格指数不断下行。指数具体运行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9 淀粉价格指数运行走势
上半年,受南方作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马铃薯供给量相较于2020年增多,在原料充足的影响下,春季多数工厂已经开工,整体开工率高于往年,马铃薯淀粉数量供应增加,马铃薯淀粉价格承压。与此同时,国外马铃薯制品量增价低,淀粉进口量持续增多,双重利空因素导致国产马铃薯淀粉价格上行乏力。6月,价格指数收于106.36点,指数趋于平稳。
下半年,指数继续维持偏弱运行。7、8月是马铃薯淀粉的销售淡季,销售商出货意愿较为强烈,但整体走货情况不乐观。9月,新薯上市,但并未给淀粉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国内疫情点状爆发,下游粉丝、粉条等产品需求不济,淀粉库存量处于高位,价格指数开始逐月下滑至12月的102.20点。
细分来看,内蒙古马铃薯淀粉可以分为一级淀粉和优级淀粉两大类。上半年优级淀粉指数走势强于一级淀粉,但秋季市场来临后,优级淀粉价格指数逐渐回落,呈“高开低收”走势。
图10 淀粉分类指标价格指数运行走势
优级淀粉价格指数在2月收于全年最高点107.21点;一级淀粉价格指数在5月收于全年最高点106.20点,并稳定运行至9月。今年春节备货预期不如往年,下游买家拿货以适量采购为主,需求端表现平稳致使淀粉成交量有限,价格缺少利好支撑,两类马铃薯淀粉价格指数在12月均出现明显下跌。
三、2021年内蒙古马铃薯行业景气指数解析
(一)行业景气指数运行平稳
2021年,内蒙古地方政府加大对马铃薯产业支持力度,对种植户及企业发放补贴,地方银行也与当地龙头企业建立深入业务合作,为马铃薯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合作社、农户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为内蒙古马铃薯行业发展铸就了积极信心,内蒙古马铃薯行业景气指数运行平稳。指数具体运行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11 内蒙古马铃薯景气指数运行走势
纵观全年景气指数,并无明显峰值,主要以企稳运行为主。5月,春季马铃薯开始上市,全国蔬菜供应量也逐步增多,对马铃薯销售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多数企业对行情走势保持谨慎态度,景气指数收报于98.71点,跌破荣枯线。下半年,春薯市场逐步转换为以北方作区为主的秋薯市场,内蒙古马铃薯开始上市,带动景气指数回归100.00以上。12月,景气指数收于103.36点,总体来看,2021年大部分马铃薯企业对对今年的产销状况、经营效益和行业发展依旧充满信心。
(二)经营类景气指数波动较大
2021年,内蒙古马铃薯经营类景气指数呈波动运行走势,3~6月指数跌破荣枯线,6月指数收于97.00点。下半年秋薯上市,提振内蒙古马铃薯市场信心,经营类景气指数再次回归至荣枯线上方,年末以101.71点收尾。指数具体运行走势如下:
图12 经营类景气指数运行走势
具体来看,利润变化、订单增量和出货量三项指数在5、6月纷纷跌至荣枯线下方,带动经营类景气指数小幅向下。第三季度的内蒙古马铃薯市场购销氛围得到改善,客商开始增多,且伴随学校陆续开学,马铃薯订单增量和出货量均有好转,7月订单增量和出货量景气指数分别收于105.00点和102.50点。9月,正值新薯大批量上市时期前期,库存景气指数迅速上升,收于年内峰值108.00点。截至12月,订单增量、出货量、库存、人员流动和利润变化五项细分指数分别收于104.29点、102.86点、98.57点、102.86点和100.00点。
图13 经营类景气指数及其细分指数标运行走势
(三)信心类景气指数保持强势
2021年,内蒙古马铃薯信心类景气指数全年保持强势运行态势。2月,指数收于111.25点,为全年最高值,随后指数出现回落,波动前行,但均位于荣枯线上方运行。下半年,在新薯上市以及内蒙古各级政府对马铃薯行业各项扶持政策落地的双重利好因素带动下,信心类景气指数逐步回升。截至12月,指数收报于105.00点,大多数样本企业对马铃薯行业的发展依旧充满信心。
图14 信心类景气指数运行走势
信心类景气指数可细分为产量预期、短期经营、政策扶持和行业发展四类指数。除产量预期景气指数在3月和5月分别收报于98.57点和98.33点外,其他各类景气指数全年均收于100.00点以上。产量预期景气指数峰值出现在8月,指数收于110.00点。短期经营和行业发展景气指数大都在110.00左右高位浮动。
图15 信心类景气指数及其细分指数标运行走势
四、2021年全国马铃薯行业动态解析
(一)进口竞品冲击影响明显,国产马铃薯淀粉价格上行乏力
马铃薯淀粉是马铃薯深加工产品,具有粒径大、粘性大、糊化温度低、吸水力强等优点,有着玉米粉、红薯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国内广泛用于食品加工、纸张生产、航天、军工等各个领域,且其便于保存,耐高温,经过加工后可制作成粉条、粉皮等各类食品,使其成为国内外淀粉深加工行业的首选产品,应用需求较高,市场前景看好。但近几年受到生产成本、生产技术和加工原料的限制,我国马铃薯淀粉产量始终处于70万吨以下。2020年我国马铃薯淀粉产量约为65万吨,主产区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河北产量分别为15.39、14.47、12.85和6.2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3.26%、21.87%、19.43%和9.43%。
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国马铃薯淀粉进口量出现下降,全年马铃薯淀粉进口量约为4.46万吨,单月平均进口量约为0.37万吨。2021年,随着疫情的好转,马铃薯淀粉进口量迅速回升,截至2021年11月,我国马铃薯淀粉进口量为8.75万吨。从进口国家来看,我国马铃薯进口的主要国家是荷兰和德国,其进口数量占总进口量的76%以上,其中荷兰是马铃薯淀粉进口量最大的国家,马铃薯淀粉进口总量为5.48万吨,占进口总量的63.00%,其次为德国和马来西亚,进口总量分别为11.47万吨和11.00万吨,各占比13.00%左右。
数据来源:国家海关总署官网
图16 2021年中国马铃薯淀粉主要进口国占比
淀粉进口数量增多,对国产淀粉也造成了一定的销售压力,对比2021年和2020年内蒙古淀粉价格指数可以看出,2021年价格指数与2020年相比下跌明显。8月之前,月平均跌幅为7.60%。9月,进入新一轮淀粉加工期,新淀粉小量上市,提振本年淀粉市场,跌幅逐渐缩小至0.91%。后期随着疫情等相关因素的影响,“金九银十”旺季效应在淀粉市场体现并不明显,终端需求市场迟迟未达预期,淀粉库存量的进一步增多,导致价格指数继续下行,同比差距又一次拉开,12月,淀粉价格指数收报于102.20点,同比跌幅为3.78%。
图17 淀粉价格走势运行走势对比图
我国是人口和制造业大国,总体来看,对马铃薯淀粉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我国马铃薯淀粉行业发展缓慢,马铃薯淀粉产量和品质的不稳定使得对外进口依存仍然较高。究其根本,主要是受国内马铃薯种植品种杂乱,符合深加工的优质产品较少所致。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正是由于马铃薯淀粉综合性能较好,在国内市场需求较高,所以未来实现国产替代空间较大,保证生产高质量淀粉依旧是马铃薯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二)种薯质量良莠不齐,专用品种不足
种薯培育是内蒙古马铃薯产业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每年为全国提供一半的种薯,全国每年需要约800万亩的地来育种,仅内蒙就有400万亩的地用来种植种薯。在种薯的类型上,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一般都是按照品种来划分,不同品种的价格差异较大,而马铃薯的特性导致品种的迭代特别快,马铃薯易感染病毒,一般研发出来的脱毒薯,最多种植两三代就要淘汰。为保后期种植质量,需要采用新的品种进行种植,这对马铃薯种薯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种薯选育情况并不乐观,多年来我国马铃薯大都以鲜食品种为主,在种薯专用品种培育上稍显不足,导致我国马铃薯品种单一、落后,脱毒种薯少。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发达国家种薯专用薯比例多在70%以上,而我国仅为5%左右,我国保存的马铃薯种质资源也不到全球保存数量的8.5%,专用品种不足导致脱毒种薯种植面积少,再加上马铃薯退化严重,减产情况更是时有发生。同时,我国马铃薯加工品种基本上也是使用国外引进品种偏多,这都是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拦路虎。
目前,新品种种薯选育主体是科研单位和部分高校,繁育和推广主要是企业。但由于研发投入的不足,种业创新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同时登记品种真实性鉴定和品种产权保护难、经营成本高,企业创新能力也略显不足。在对种薯培育基地建设投资上仍然偏少,整体基础设施也并不完善,这对种薯培育的效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马铃薯产业发展建议
(一)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打好马铃薯种业翻身仗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我国作为马铃薯种植大国,要坚持种业发展的自主创新,掌握好农业发展的话语权。种薯发展要坚持以企业为核心,整合各类资源,合理布局种薯生产基地,加强基地建设,实现标准化种薯生产。在种薯培育类型的选择上,做好市场调查,以市场为导向,明确新培育品种的区域适宜性,推动商业化品种选育,引导扶持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并增强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建立成果转化机制,以此提高优质种薯的供应能力。同时,主动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推动良种联合攻关,引进第三方机构对种薯质量进行监督检测,建立质量认证制度,进一步优化种薯繁育和质量控制技术,形成各环节有效衔接的种业体系,提高种薯的应用率。
(二)整合淀粉企业资源,优化资源配制
我国淀粉加工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凭借马铃薯种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得以快速发展,特别是对欧盟“双反”成功后,各大马铃薯主产地掀起一波建厂热潮,形成一定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规模。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拥有“品质、品牌、品位”的淀粉加工企业为数不多,国内马铃薯淀粉品质良莠不齐,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淀粉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对欧盟进口马铃薯淀粉反倾销工作截止日期日益临近,届时我国马铃薯淀粉市场将面临国际市场的巨大冲击。在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惟有加快各类资源整合,构建高质量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升级改造,才能实现淀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政策引导,由大型马铃薯淀粉龙头企业牵头,以资本为纽带,构建利益共同体新体制和大企业全面统筹中小企业经营活动的创新经营机制,建立完整的研发、技术、装备及人才体系,提高我国淀粉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三)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做好库藏存储工作
内蒙古马铃薯一般集中在每年9、10月份上市,大批量的新薯涌入市场,如何做好市场有序销售和库藏存储是马铃薯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要积极创建现代化流通体系,做好库薯储存工作。2021年,内蒙古政府已计划建设400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主要针对蔬菜、水果、马铃薯等品种,在做好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的同时,引导市场主体建设或改造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培育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运营主体,建立营销体系,增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支撑能力,提高产区择期错季销售能力、实现均衡上市、化解滞销风险,在此背景下,继续加大马铃薯产业链下游拓展力度,由龙头企业统筹产区优质马铃薯收储、分级、运输、配送和信息智能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建立全程现代物流体系和营销网络,延长产业链条,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与此同时,传统马铃薯产业也要积极搭乘“大数据+”快车道,建立全国交易体系,采取直供直销方式销售,减少物流成本,扩大销售渠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