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春耕期间农资市场运行和价格变化情况,2月末,哈尔滨市发改委启动“2023农资市场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并采取调查问卷、现场走访、函调部门等方式开展专题调研。总体看,当前农资市场呈现货源足、品牌丰、门店多、销路广、服务好、运行稳等特点,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一、农资市场供应情况
(一)农资供应充足。从调查情况看,备春耕期间,各区、县(市)农资市场活跃,经营门店化肥、农药、种子等备货充足,能够满足需求。另从相关部门了解,全市春耕生产需种子11.0 万吨,化肥114.3 万吨 ,农药0.95万吨,农膜1.09万吨,柴油20.0 万吨,总库存达100%。
(二)下摆基本到位。据从相关部门了解,截止4月14日,种子下摆11.0万吨,占总需求的100%;农药下摆0.83万吨,占总需求的87.37%;化肥下摆113.3万吨,占总需求的99.13%;柴油下摆19.8万吨,占总需求的96%;农膜下摆1.09万吨,占总需求的100%。
(三)经营主体多。目前,农资经营主体主要有供销社、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资连锁店、个体经销户,还有厂家直销、邮局代销、村干部代销等等,各区、县(市)农资经营者都有百家之多,遍布乡镇村屯。问卷调查显示,个体经销户占比达80%,是农资市场经营主体。
(四)线下销售为主。问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农户实行线下购买,约20%的农户线上购买,“线下”销售仍是主要销售方式。从实地调查情况看,疫情结束后,农户为了能够买到放心肥,大多亲自到经销店“上门买”,经销商热情招待,送货上门,服务到家。
(五)化肥产地较多,品牌多样。目前,农资市场化肥产地多、品牌多,走访的经营门店几乎没有重样的。进口的钾肥主要有俄罗斯、加拿大、德国,国内的尿素、磷酸二铵产地主要有山东、青海、黑龙江、湖北、河南、新疆、山西、贵州等,化肥不但产地多,而且品牌多样,每个经销店基本不重复。
二、农资市场价格情况
备耕期间,化肥市场价格同比小幅下降,玉米种子涨幅较大、乙草胺价格明显下降、农膜价格相对稳定。
(一)化肥价格同比小幅下降。4月,监测的四大肥种平均销售价格(元/吨)3665.48元,环比下降2.52%,同比下降8.48%。其中6个品牌尿素平均零售价格为2915.35元,环比下降1.57%,同比下降6.04%;5个品牌磷酸二铵平均零售价格为4257.60元,环比下降0.73%,同比下降1.72%;3个品牌钾肥平均零售价格为4254.10元,环比下降4.39%,同比下降13.94%;2个品牌三元复合肥平均零售价格为3540.83元,环比下降2.43%,同比下降8.58%。
(二)种子价格同比有升有降。4月,玉米种子价格(元/公斤)为37.21元,环比下降4.59%,同比上涨20.03%;水稻种子价格为9.56元,环比下降2.65%,同比上涨6.94%;大豆种子价格为10.33元,环比下降6.09%,同比下降6.18%。
(三)农药价格同比有涨有落。4月,杀虫剂价格(元/公斤)为30.43元,环比上涨1.43%,同比下降0.78%;乙草胺价格为33.63元,环比下降12.26%,同比下降33.15%;多菌灵价格为52.43元,环比上涨5.22%,同比上涨39.55%。
(四)农膜价格同比小幅波动。4月,棚膜8米宽12毫米厚价格(元/公斤)为16.05元,环比上涨10.23%,同比上涨6.01%;9米宽12毫米厚价格为15.12元,环比下降0.13%,同比上涨0.33%;10米宽12毫米厚价格为15.35元,环比下降0.26%,同比下降3.15%。地膜0.7米宽国际厚度价格为14.05元,环比下降0.07%,同比上涨1.08%;1.5米宽国际厚度价格为15.06元,环比上涨2.10%,同比上涨5.91%。
三、农资价格变化原因
(一)化肥价格下降原因。一是上游硫磺、磷矿石、合成氨等原材料价格持续走低,尤其是原油价格明显回调,煤炭进入淡季价格下降预期增强,生产成本支撑走弱;二是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库存压力加大,货源较为充足,价格弱势运行。三是南方春季化肥需求扫尾,受原材料价格走低影响夏季化肥预订缓慢,观望心态明显,多持谨慎操作。四是三年疫情结束,物流运输畅通,化肥周转时间恢复正常,物流成本较上年有所下降。
(二)玉米种子价格上涨原因。一是玉米市场价格快速上涨,拉动玉米种子价格上涨。玉米市场平均收购价格由2020年的每500克0.86元,上涨至2023年的1.34元左右,对玉米种子价格形成明显支撑。二是玉米种子繁育成本提高,三年疫情防控导致制种人员流动性加大,为保障玉米繁育工作正常进行,不得不提高工人工资待遇,推动繁育成本增加。此外,为配合国家种子发展战略,除科研方面要拿出科研经费来完成繁育任务外,自筹经费部分由种业自己解决,也加大了种子成本。
四、农资市场存在问题
(一)农资经营主体小而散。目前,农资市场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个体经销户占农资市场销售主体比例较高,经营分散,各自为战,行业自律意识淡薄,导致整体实力不强、影响力和辐射度不高,同时由于农资经营户规模偏小,流动资金少,造成分散进货,增加了进货成本。
(二)市场监管力度不够。问卷调查显示,建议加强农资生产企业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的占52.78%。调查发现,一些不法经营户唯利是图,不管农资产品质量如何,只要价格低就进货经营,冲击正规渠道质量好的农资产品,导致市场销售的农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三)农资市场有待规范。一是无证经营,特别是村一级,有的是邮局、村干部、杂货店代销,不规范的经销店即影响农资质量又扰乱市场秩序;二是无序竞争,农资供应渠道比较多,有的直接进货,有的从二级批发商进货,还有直接送货上门,经销网点多、布局广,产品质量、从业人员素质差异较大,影响了农资市场秩序。
五、几点建议
(一)完善化肥市场准入与信用制度。建议提高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的注册资本、营业设施、仓储条件、技术标准、安全环保等指标的准入门槛,将具备赔付农民损失的能力作为底线要求,以防止过度竞争、恶性竞争。加强对农资厂商的信用体系建设,对违法经营、坑农害农的行为给予严惩,责令其永久退出市场,切实扶优汰劣,促进化肥市场的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二)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力度。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布置“打假护春耕”活动,加强日常监管和巡查制度,集中力量对农资生产、销售相对集中的地区及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集散地,特别是村屯、代销点进行重点检查,坚决抵制各种伪劣农资流入市场,进入农户,严厉打击制售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等违法违规行为,为农民备耕创造安全生产环境。
(三)发挥供销部门主渠道作用。供销部门应利用渠道优势,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销售价格,确保农资供应,根据农民需求,提前准备,扩大储备,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压实各地供销社及国有企业化肥备肥任务,保障春耕顺利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