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指数运行情况:
2025年三季度,内蒙古生鲜乳价格指数小幅波动,9月末收于107.42点,季度内略降0.33%。进口草料价格指数整体呈现涨后趋稳态势,9月收于110.73点,较6月上涨12.07%。羊奶粉在原料供应收缩、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下,价格指数呈现上涨趋势,9月收于192.11点,较6月上涨16.77%。放心消费指数和产业发展指数均呈季节性回落走势,但同比仍有所上升。
行业展望: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生鲜乳市场供需格局正迎来关键转折点。随着上游养殖端产能调整逐步到位、下游乳制品消费需求季节性回升,预计四季度市场供需将实现动态平衡,整体行情有望企稳回升,为乳业产业链复苏奠定基础。
政策层面,中央与地方协同发力的扶持体系持续完善。新“奶九条”等政策聚焦全链条精准赋能,既通过养殖补贴、信贷支持稳定上游生产端,又依托标准升级、品牌培育优化中游加工环节,同时助力下游渠道拓展,为乳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综合来看,在供需改善、政策扶持等多重利好叠加下,内蒙古乳业后续发展空间广阔,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
一、内蒙古现代乳业指数走势解读
(一)生鲜乳价格指数小幅波动
2025年三季度,内蒙古生鲜乳价格指数略有波动,整体呈现筑底企稳的运行态势。截至9月末(09.22-09.28),指数收于107.42点,季度内略降0.33%。具体走势如下图所示:
图1 内蒙古生鲜乳价格指数走势图
7月,国内大豆、玉米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下行,减弱了生鲜乳的成本支撑。消费端,虽然冷饮、茶饮等夏季消费对乳制品有一定拉动,但占比较大的常温奶消费因暑期“学生奶”销售放缓及高温天气影响而减少,乳企多采取促销策略,向上游传导降价压力,使得7月指数持续走低,至月末收于107.03点。
进入8月,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部分乳企开始提前备货,需求端略有改善,推动指数回升至108.11点;但中下旬随着华北、新疆等地玉米上市,饲料成本继续下行,使得指数缓慢下降,月末收于107.28点。
9月,季节性需求提振,指数探底回升。随着乳制品销售旺季临近,下游乳企加大备货力度,叠加开学季“学生奶”需求恢复,终端消费市场回暖。供需关系边际改善推动生鲜乳价格在9月中下旬有所回升,指数最终稳定在107.42点,较低点回升0.49%。
(二)进口草料价格指数涨后趋稳
2025年三季度,内蒙古进口草料价格指数涨后趋稳,整体重心有所上移,9月指数收于110.73点,较6月上涨12.07%。具体走势如下图所示:
图2 内蒙古进口草料价格指数走势
内蒙古进口草料价格指数主要由进口苜蓿价格指数、进口燕麦价格指数两大分项指数构成。2025年三季度,进口苜蓿价格指数稳步上行,进口燕麦价格指数波动运行。具体运行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3 进口苜蓿和进口燕麦价格指数走势
1.进口苜蓿价格指数逐步上行
三季度,进口苜蓿价格指数稳步上行,指数由6月99.20点逐步上行至9月114.35点,季度内涨幅为15.27%。
供给端来看,主要进口来源国美国的市场变化是价格上涨的关键。7月,美国新上市的二茬苜蓿质量较高,市场需求旺盛,推高了出口价格。8-9月,美国苜蓿主产区天气条件不佳,导致收割进度延迟,市场供应量减少,价格进一步上涨。
需求端来看,国内大型牧场为保障秋冬季高品质饲草的稳定供应,普遍在三季度增加采购量。同时,国内乳业高端化、品质化趋势未改,牧场为持续提升牛奶品质,对优质进口苜蓿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共同推动了价格指数的持续攀升。
2.进口燕麦价格指数波动运行
与苜蓿的单边上涨不同,进口燕麦价格指数在三季度呈现波动运行走势。指数在7月小幅下降后,8月有所反弹,但9月再度回落,最终收于96.22点,较6月97.18点略降0.99%。
7月,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等国内主产区的新季燕麦开始大量上市,且品质较好,对进口燕麦形成一定替代作用,养殖户对进口燕麦采购需求减少,进口燕麦价格指数下降。8月,澳大利亚高等级燕麦库存偏紧,国内部分进口商为满足高端需求,增加了高等级产品的进口比例,从而在结构上拉动了整体价格指数的回升。9月,随着国产优质燕麦供应持续增加,进口需求再次受到抑制,进口燕麦价格指数随之回落。
(三)羊奶粉价格指数稳步上行
2025年三季度,内蒙古羊奶粉价格指数稳步上行,9月收于192.11点,较6月上涨16.77%,具体运行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4 内蒙古羊奶粉价格指数走势
一是供给持续偏紧,年初部分地区受羊传染性胸膜炎影响,奶山羊存栏量有所下降,产能恢复尚需时日。特别是7、8月份高温天气导致奶山羊普遍出现“热应激”反应,产奶量下降。据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7、8月60个监测村和100个监测场羊奶产量分别为2717.60吨和2333.34吨,环比分别下降1.92%和14.14%,供应端的持续收缩是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
二是消费需求稳步增长,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持续提升,羊奶粉凭借其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低致敏等特点,市场接受度不断提高。尤其在婴幼儿、中老年及牛奶蛋白过敏人群中,羊奶粉已成为重要的消费选择。据艾媒咨询报告显示,我国羊奶粉市场规模正以双位数速度增长,旺盛的需求与相对有限的供给共同推高了羊奶粉市场价格。
(四)乳业放心消费指数略有下降
2025年三季度,内蒙古乳业放心消费指数收于97.93点,较二季度下降2.27点,呈现季节性下降态势。具体运行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5 内蒙古乳业放心消费指数走势
分析来看,三季度处于夏秋期间,高温高湿天气增加了乳制品质量管理压力,特别是巴氏奶、酸奶等保质期较短的低温产品在物流、仓储和终端销售环节品控难度加大,致使放心消费指数略有下降,但仍处于相对平稳区间,且同比仍上升1.90点,表明内蒙古乳业在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下,整体产品质量和消费环境保持了较好的基础。未来,随着气温的降低和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减弱,乳制品供应链各环节的品控压力将逐步缓解,放心消费指数有望稳步回升。
(五)乳业发展指数有所回落
2025年三季度,内蒙古乳业发展指数波动较小。三季度指数收于177.48点,环比下降2.81点,同比仍上升6.64点,显示了内蒙古乳业发展的稳健与韧性。具体运行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6 内蒙古乳业发展指数走势
一方面,因暑期“学生奶”暂停及高温天气影响使得占比较大的常温奶需求减少,生鲜乳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对上游养殖环节的盈利能力造成压力,影响了部分养殖主体的投资扩张意愿。另一方面,宏观经济环境下消费需求的温和复苏,使得下游加工企业在产能利用和市场扩张方面采取了更为审慎的态度。尽管如此,指数仍维持在相对高位,表明内蒙古乳业发展的长期向好基本面并未改变。以新“奶九条”为代表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仍在持续发力,从金融赋能、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多维度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为后续的企稳回升积蓄了动能。
二、内蒙古现代乳业发展分析与展望
(一)生鲜乳行情筑底企稳,四季度有望逐步回升
1.供给端:产能去化加速,供给弹性有所降低
存栏量逐步下降:分析来看,上游产能去化的持续推进,为价格止降奠定了核心基础。中小牧场因抗风险能力弱、成本控制不足加速退出市场,即便是大型规模化牧场,为了“降本增效”和维持现金流,也普遍采取了主动优化养殖结构的策略,加速淘汰胎次高、单产低、健康状况不佳的奶牛,进而减缓了生鲜乳产量的增长速度,使得生鲜乳供应与市场实际需求的匹配度有所提升。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今年1-8月,奶牛存栏量减少约22.4万头,奶牛存栏量持续下降为扭转供应宽松的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后备奶牛补栏意愿不高:养殖端的经营压力影响了部分从业者的投资信心。无论是引进后备牛还是使用性控冻精增加母牛犊比例,养殖主体的补栏积极性均有所降低,从奶牛的生长和繁育周期推算,奶牛补栏到产奶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因此,当前较低的补栏意愿意味着上游供给不会在短期内迅速反弹,近两年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将为生鲜乳价格回升提供有力支撑。
2.消费端:下游库存见底,新兴需求注入活力
与供给侧的逐渐调整相对应,需求侧正呈现出积极的边际改善信号,下游乳企的行为模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成为推动价格回暖的关键变量。
乳企补库需求启动:2025年二、三季度,下游乳制品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消化前期积累的库存。通过减少产量、加大促销力度等方式,到三季度末,大部分企业的库存已回归至健康或偏低水平。随着“学生奶”备货的启动,以及对第四季度传统消费旺季的预期,乳企补充产品库存的意愿逐渐上升。从“去库存”到“补库存”的转换,是需求端最核心的积极变化,有望持续拉动对上游生鲜乳的采购。
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虽然基础常温奶的消费增长放缓,但乳制品市场的结构性增长亮点纷呈,这些新兴需求对优质生鲜乳的需求潜力较大。首先,低温鲜奶和酸奶市场持续扩容,消费者对“新鲜、营养”的追求推动了低温乳制品的快速增长。其次,以奶酪、黄油为代表的“干乳制品”正从小众走向大众,家庭烘焙、佐餐及儿童零食等消费方向,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乳制品的消费场景。最后,新式茶饮的蓬勃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增量市场,头部茶饮品牌对高品质冷藏牛乳的稳定需求,为原奶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结构性变化不仅提升了总需求,也强化了对高品质奶源的“优质优价”导向。
综上所述,当前生鲜乳市场正站在新一轮周期的起点。供给端的产能出清已为市场“减负”,需求端的结构性复苏和下游补库正在为市场“造血”,而即将到来的季节性旺季则将成为价格回升的“催化剂”。多重因素叠加下,生鲜乳价格有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实现稳步回升,为整个乳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政策利好驱动,内蒙古乳业发展指数高位运行
2025年三季度,内蒙古乳业发展指数高位运行。三季度指数收于177.48点,同比上升6.64点,显示了内蒙古乳业发展的稳健与韧性。
具体来看,2025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在原有政策基础上,出台新“奶九条”政策,新增购买饲草料贷款贴息、支持养加一体化发展、生鲜乳价格保险、延长喷粉补贴时间等9条助企纾困措施,直击产业成本与风险痛点,通过补贴、贴息、保险等工具精准发力,加大养殖环节扶持力度。7月28日,为深入贯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实《关于促进肉牛奶牛生产稳定发展的通知》要求,农业农村部再度发布《关于加快奶业纾困提升奶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通知》,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从生产端保障与基础能力提升维度看,政策构建了“财政+金融+技术”三维支撑体系,精准匹配内蒙古乳业当前发展需求。财政层面,通过加快落实粮改饲、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等政策,将直接改善内蒙古牧场饲草供给结构;同时,强化项目资金监管确保补贴直达养殖主体,叠加地方自主出台的喷粉、增量收购补贴。金融端,白名单制度与“青贮贷”等产品创新,可针对性解决内蒙古牧场青贮收储资金需求,而奶牛活体、圈舍抵质押及政策性保险“应保尽保”,能有效降低养殖端现金流压力。技术优化上,奶牛存栏动态监测与低产奶牛淘汰指导,可助力内蒙古优化牛群结构、提升单产效率,生鲜乳质量安全全覆盖监管则进一步巩固内蒙古乳业“放心消费”基础,品种改良政策通过自主育种与遗传改良,为内蒙古高端奶源供给提供长期支撑。
从产业链协同与市场活力激活维度看,政策聚焦“加工延伸+消费扩容”,推动内蒙古乳业向高端化、一体化转型。产业链层面,政策支持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鼓励乳企通过并购、参股与奶农建立稳定合作机制,合同违约惩戒机制与生鲜乳收购指导价结合,可减少购销纠纷,保障牧场收益稳定性。深加工领域,鼓励科研平台攻关乳球蛋白产业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技术,引导开发乳酪、功能性乳清蛋白等产品,契合内蒙古乳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消费端,推广简装奶、扩大“学生饮用奶计划”及推动乳品进食堂等举措,既能激活内蒙古下沉市场需求,又能培育长期消费习惯,而科学饮奶宣传则可配合“六进”活动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为内蒙古生鲜乳需求增长提供持续动力,跨部门协作机制更能整合资源,及时解决内蒙古乳业在转型中遇到的新问题,保障政策落地实效。
未来,随着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内蒙古乳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内蒙古乳业发展指数或将继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