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指数表现:
2025年上半年,内蒙古生鲜乳价格指数先升后降,整体波动幅度较小,6月末收于107.87点,较2024年年末略降0.06%。进口草料价格指数整体表现波动上行,6月收于98.80点,较2024年12月上涨2.61%。羊奶粉在生产成本增加、原料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下,价格指数呈现上涨趋势,6月收于164.52点,较2024年12月上涨15.83%。放心消费指数和产业发展指数均呈先升后降走势,整体重心有所上移。
行业展望:
2025年下半年,内蒙古乳业有望迎来稳健发展新阶段。生鲜乳市场筑底企稳,在产能去化持续、乳企生产复苏及消费潜力释放下,供需格局或现拐点,预计三季度末至四季度将初显效应,中长期将回归“量价稳增、供需平衡”良性循环。
政策层面,中央及地方政策形成合力,新“奶九条”等措施精准扶持全链条,为乳业发展注入动力。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与金融赋能持续推进,将提升产业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消费端,下沉市场需求待释放,叠加“六进”活动培育的消费基础,乳制品市场增长动能充足。整体而言,内蒙古乳业将逐渐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一、内蒙古现代乳业指数走势解读
(一)内蒙古生鲜乳价格指数先升后降
2025年上半年,内蒙古生鲜乳价格指数先升后降,整体波动幅度较小。截至6月末(06.23-06.29),指数收于107.87点,较2024年年末(12.23-12.29)略降0.06%。具体走势如下图所示:
图1 内蒙古生鲜乳价格指数走势图
1-2月处于春节前后,春节临近带动乳制品消费回暖,牛奶、奶酪等细分市场需求增长,但养殖端技术提升,奶牛单产提高,生鲜乳供给增加。叠加春节前消费者集中储备牛奶,导致节日期间及节后短期需求“前置化”,下游乳制品物流运输和销售活动放缓,乳企库存增加,采购意愿下降,价格指数维持窄幅震荡走势。
3月,正值春季学期“学生奶”集中订购期,乳制品加工企业为保障供应加大生鲜乳采购;同时,两会期间“推广学生奶计划”政策预期强化,多地出台液态奶、奶粉等乳制品促消费措施,终端需求回暖传导至上游,形成“政策+季节性”双重拉动,带动生鲜乳价格指数小幅回升,3月末收于110.08点,较2024年年末上涨2.02%。
4-6月,南方奶牛进入产奶旺季,奶牛单产有所提高,生鲜乳产量进一步增加,市场上生鲜乳的整体供应量略显宽松。需求端来看,二季度气温逐渐升高,消费者对于常温乳制品的需求相对减少,而冷饮类乳制品的需求虽有所上升,但冷饮生产对生鲜乳的消耗比例相对有限,不足以改变供应宽松格局。同时,部分乳制品企业开始进行设备维护和检修,减少了生鲜乳的收购量,致使生鲜乳价格指数缓慢下降,6月收于107.87点,较高点下降2.52%。
(二)内蒙古进口草料价格指数波动运行
2025年上半年,内蒙古进口草料价格指数波动运行。1月指数小幅下降,收于94.93点,环比下降1.41%;2-4月指数稳步回升,4月收于106.54点,较2024年12月上涨10.64%;5-6月指数降后趋稳,最终收于98.80点。具体走势如下图所示:
图2 内蒙古进口草料价格指数走势
内蒙古进口草料价格指数主要由进口苜蓿价格指数、进口燕麦价格指数两大分项指数构成。2025年上半年,两类分项指数整体均表现为先升后降走势。具体运行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3 进口苜蓿和进口燕麦价格指数走势
进口苜蓿价格指数波动上行,整体变动幅度相对明显。
1月,进口苜蓿市场呈“供给增量、需求承压”格局。供给端,西班牙比利牛斯山脉区域因降水及积雪充足,苜蓿产量提升,带动进口供给量环比增加。需求端,国内饲料原料价下行,牧场转向替代原料,对高价进口苜蓿依赖度下降,需求支撑不足。供增需减下,价格指数收于94.29点,环比下降1.84%。
2-4月,市场呈现“陈草主导、优质货紧”特征。流通以2024年库存陈草为主,优质草占比因储存周期延长而下降。需求上,春节后南方奶牛进入产奶高峰期,牧场为提升牛奶品质,增加优质进口苜蓿用量。同时,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及关税预期提前囤货的双重驱动,价格持续上行,4月收于109.35点,较2024年12月整体上涨13.84%。
5-6月,国内苜蓿逐渐进入收获期,新茬上市量稳步增加,其新鲜度高、营养保留完整,在性价比上形成优势,对进口苜蓿的替代作用有所增强。随着国内苜蓿供应日趋充足,牧场采购进口苜蓿的需求明显减少,市场供需格局转向宽松。在国产苜蓿的替代作用与需求收缩的双重影响下,进口苜蓿价格逐步走低,指数最终收于99.20点,较高点下降9.28%。
进口燕麦价格指数前期先升后降,后期稳中有升。
1-2月进口燕麦价格指数持续上行,2月收于103.16点,较2024年12月上涨6.12%。1月作为澳大利亚燕麦传统集中上市期(10月至次年1月),其标准化产后处理流程保障了产品品质稳定性,契合牧场对优质饲草的采购偏好;同时,春节前牧场普遍开展预防性备货,阶段性需求提升形成短期价格支撑。进入2月,澳大利亚前期减产导致供给收缩,种植端基于供需预期采取挺价策略,而国内牧场受养殖配方惯性及生产连续性影响,对进口燕麦的刚性需求仍存在,拉动进口燕麦价格指数上行。
3-4月,国内饲草价格持续下行,内蒙古、甘肃等国内主产区燕麦价格位于较低水平区间,牧场基于成本控制考量,逐步增加国产草使用比例,进口燕麦的使用占比有所降低,整体需求下降,导致价格有所回落。
5-6月,澳洲燕麦草到港量基本持平,但由于南澳干旱持续,新播种的燕麦发芽率不理想,导致澳大利亚国内燕麦价格上涨,逐步传导到后期供应,国内进口商从澳大利亚进口燕麦的成本有所增加,推动了进口燕麦价格指数小幅回升,最终于6月收于97.18点。
(三)内蒙古羊奶粉价格指数缓慢上行
2025年上半年,内蒙古羊奶粉价格指数稳步上行,6月收于164.52点,较2024年12月上涨15.83%,具体运行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4 内蒙古羊奶粉价格指数走势
成本端来看,人工成本呈刚性攀升态势。受奶羊精细化养殖需求影响,从饲喂、挤奶到疫病防控、原奶初加工等环节,对人力专业性要求提升,需配置更多专业人员,使得人工成本在养殖总成本中占比有所扩大,推高生产成本。
政策端来看,《乳粉和调制乳粉》新国标的实施对羊奶粉产业影响较为明显,与旧国标相比,该政策要求调制乳粉必须以单一乳源为主要原料,且乳固体含量不得低于70%,新国标对乳源“纯度”的要求有效推动了羊奶粉产品质量升级,同时也带动羊奶需求和羊奶粉生产成本一定程度的上升,成为羊奶粉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
供给端来看,目前我国山羊奶奶源地主要分布在陕西、内蒙古、山东、云南、甘肃、安徽等地,陕西散养奶山羊存栏量全国最多,多为农户养殖。市场调研结果显示,从去年冬季12月开始,国内部分地区羊传染性胸膜炎导致不少奶山羊养殖场遭遇损失,奶山羊数量有所减少,目前国内羊奶供应有所降低,进一步推动羊奶粉价格上涨。
需求端来看,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羊奶粉以其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低敏等特点,逐渐受到市场的青睐。特别是对于婴幼儿、中老年人以及对牛奶蛋白过敏的人群,羊奶粉成为其优先选择。较旺的市场需求与有限的供给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推动羊奶粉价格逐渐上扬。
(四)内蒙古乳业放心消费指数先升后降
2025年上半年,内蒙古乳业放心消费指数先升后降,一季度收于112.43点,环比上升16.40点;二季度小幅下降至100.20点,仍高于2024年四季度水平。具体运行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5 内蒙古乳业放心消费指数走势
从影响因素来看,一季度指数上升主要得益于一系列积极因素。一方面,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加大了对乳业市场的监管力度,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乳业生产销售环节中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这让消费者对内蒙古乳业产品质量更有信心。另一方面,乳业企业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了更多高品质、多样化的产品。例如部分企业推出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消费群体的功能性乳制品,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了消费者的满意度。
二季度指数出现小幅下降,主要是因为二季度后期高温多雨天气居多,即食、冷藏或冷冻的奶制品对时效性要求较高,奶制品口感和营养价值变化快,牛奶易变质,消费者各类售后行为稍有增多,导致放心消费指数环比下降。但由于整体市场环境依然较为稳定,且大部分企业产品质量较高,使得二季度放心消费指数仍高于2024年四季度水平。
(五)内蒙古乳业发展指数小幅波动
2025年上半年,内蒙古乳业发展指数波动较小,整体小幅上升。一季度指数收于181.47点,环比上升3.78点,二季度整体小幅下降至180.29点,较2024年四季度仍表现上升。具体运行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6 内蒙古乳业发展指数走势
分析来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奶业高质量发展,明确支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模式,这一政策导向为内蒙古拓宽乳制品加工渠道、丰富市场供给提供了顶层设计引领,从根本上夯实了乳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同时,内蒙古地区二季度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与此前出台的《推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形成政策合力,在原有基础上延续并升级补贴、贴息、保险等支持工具,精准覆盖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为乳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进一步推动了内蒙古乳业高质量发展,促使内蒙古乳业发展指数上半年整体小幅上升。
二、内蒙古现代乳业发展分析与展望
(一)生鲜乳行情筑底企稳,下半年有望迎来拐点
2025年上半年,生鲜乳市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筑底企稳特征,表明行业调整接近尾声,下半年有望迎来供需格局改善的关键拐点。从价格指数走势来看,上半年内蒙古生鲜乳价格指数整体平稳、波动收窄,反映出市场从深度调整向复苏过渡的态势。
分析来看,上游产能去化的持续推进,为价格止降奠定了核心基础。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奶牛存栏量已减少20-30万头,2025年上半年这一趋势延续,中小牧场因抗风险能力弱、成本控制不足加速退出市场,规模化牧场也通过淘汰低产奶牛、优化养殖结构主动缩减产能。这种“被动出清+主动优化”的双轨去化,减缓了生鲜乳产量的增长速度,使得生鲜乳供应与市场实际需求的匹配度有所提升,成为价格企稳的关键支撑。
同时,乳制品生产端的复苏动能增强,进一步巩固了这一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全国乳制品产量累计1433万吨,同比微降0.3%,较2024年全年2%的降幅明显收窄,且自3月起连续四个月实现单月正增长,6月产量同比增幅达4.1%,显示乳企生产节奏逐步恢复,对生鲜乳的采购需求边际改善。从具体消费品类来看,基础白奶依赖促销维持销量、消费者价格敏感度上升,但低温鲜奶、高端酸奶等高品质产品的持续增长,既反映出消费升级的长期趋势,也为上游优质生鲜乳创造了差异化需求空间。
更深层的支撑则来自消费市场的潜力释放。当前我国居民日均乳制品消费量不足美国的1/5,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相比,实际摄入量仅为23%-35%,供需缺口长期存在。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乳制品人均消费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下沉市场消费能力提升与健康意识觉醒,这部分潜在需求将逐步转化为实际购买力,为生鲜乳市场提供持续增长动能。
综合来看,在产能去化持续推进、乳制品生产端复苏、消费潜力逐步释放的多重驱动下,生鲜乳市场供需矛盾或将在下半年迎来实质性突破。预计全年价格在3.10-3.65元/千克区间低位企稳,下半年随着消费旺季到来与供需平衡修复,拐点效应或于三季度末至四季度初集中显现,中长期则将伴随居民消费升级与供给结构优化,逐步回归“量价稳增、供需平衡”的良性循环。
(二)政策利好驱动,内蒙古乳业发展指数高位运行
2025年上半年,内蒙古乳业发展指数高位运行。一季度指数收于181.47点,环比上升3.78点,二季度整体小幅下降至180.29点,同比仍上升6.67点,始终在相对高位运行,显示了内蒙古乳业发展的稳健与韧性。分析来看,上半年内蒙古乳业发展指数高位运行,离不开多方面的有力支撑,其中,政策的持续发力与各环节的协同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
具体来看,近年来内蒙古地区陆续出台了“奶七条”“奶33条”等政策,进入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在原有政策基础上,出台新“奶九条”政策,新增购买饲草料贷款贴息、支持养加一体化发展、生鲜乳价格保险、延长喷粉补贴时间等9条纾困措施,直击产业成本与风险痛点,通过补贴、贴息、保险等工具精准发力,加大养殖环节扶持力度。同时,政策支持与民生工程协同推进,让奶业发展的红利覆盖养殖、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为奶业的稳健前行筑牢了政策根基。
在产业升级方面,内蒙古自治区聚焦主体培育与集聚发展两条路径。一方面,支持中小养殖场向产业链下游延伸,鼓励其自办巴氏杀菌乳、奶酪及地方特色乳制品加工企业,单个主体最高可获得100万元补贴,助力实现“养殖+加工”一体化经营,提升抗风险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实施地方特色乳制品产业升级工程,推动19家传统手工坊升级为规范化加工企业,引导40家加工主体(含手工坊)入驻食品园区,实现集中采购、统一品控、共享物流,在保留地方特色工艺的同时,通过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以精细化管理驱动效能提升。推行“一企一策”技术指导机制,组织专家团队针对不同规模养殖场的牛群结构、饲喂管理、疫病防控等问题提供定制化方案,重点优化成母牛占比和单产水平。通过一系列技术应用,全区成母牛占比提升至55%,奶牛平均单产从9.5吨提高到10.2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9吨),明显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在金融赋能方面,精准对接与成本优化工作成效显著。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养殖场融资需求常态化推送机制,有效连接了养殖场与金融机构,累计为1000余户次解决了135亿元融资需求。此外,将“青贮贷”等养殖关键环节的贷款纳入贴息范围,2025年计划为近20亿元相关贷款贴息约3000万元,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养殖主体的融资成本,缓解其在资金周转上的压力,还激发了养殖端提升养殖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的积极性。
在消费提振方面,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场景渗透不断挖掘消费潜力。积极开展乳制品“六进”活动,推动乳制品进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组织、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及校园等场景。不仅依托集团采购形成了稳定的需求,还通过公共消费引导培育了大众的消费习惯,为乳制品市场打开了增量空间。
未来,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内蒙古乳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一方面,政府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奶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将深化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依托地方特色乳制品产业优势,拓展高端产品矩阵,同时借力“六进”活动培育的消费基础,进一步挖掘下沉市场潜力,推动产需精准对接。